“智慧农机”显身手 助力农业提质效 |
||||||||
|
||||||||
随着“智慧农机”的持续推广,现代化农业装备已从最初少数人“尝鲜”,变为如今农业生产的“标配”。在肥城市仪阳街道,从广袤农田的“空中施肥”,到钢结构大棚内的智能环境调控,科技力量正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高效、绿色、集约化方向加速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正在喷洒肥料的无人机。通讯员供图 15日清晨,在仪阳街道荣祥合作社千亩麦田上,植保无人机在轰鸣声中轻盈升空。机身下方,特制的施肥装置均匀地将肥料喷洒而出。合作社负责人冀荣祥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目光专注,操作娴熟。不到10分钟,1公顷土地的施肥作业便圆满完成。“以前人工施肥,五六个壮劳力忙活一天,也就干这点活,而且撒肥不均匀,浪费较多。现在有了新‘农具’,效率高不说,肥料利用率也大幅提升,成本直接降了一半。”冀荣祥说。 “当初我投入六七万元购置设备,一开始还心疼,现在看来,这钱花得太值了。”冀荣祥说,农技人员会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仪阳街道王晋村种粮大户王兆勇承包的93.33公顷麦田里,两台无人机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施肥作业。王兆勇站在田边,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控着无人机的作业轨迹与参数。“这几年无人机技术进步飞快,电池续航大幅提升,现在飞手操作也很熟练,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他算了一笔账:前期购置设备、培训飞手投入了7万多元,但从全年收益来看,肥料和农药成本同比节省超50%,粮食产量还因精准作业有所增加,增收近20万元。如今,飞手手持遥控器,在田间灵活操控无人机,机械的轰鸣声与风吹麦浪声交织,奏响了一曲美妙的“春耕交响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在仪阳街道西鲍合作社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棚里,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棚顶安装的高精度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迅速传输至智能调控系统。技术员李建华穿梭在大棚里,一边检查设备一边介绍:“自从我们用上这套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施肥用药更科学了,肥料较以往节省40%至50%,药品消耗减少超一半。”他指着一旁正在充电的无人机,眼中满是赞许:“这台无人机更厉害,搭载了先进的智能避障传感器,面对复杂的大棚环境,能精准识别、巧妙避让障碍物。”合作社成员分工明确,操控着各类智能设备,与远处连片的农田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画面。 “以前春耕全靠人工肩挑背扛,效率低、强度大。如今,无人机的快速发展真是让咱农民省时、省力、省心。”仪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付士友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