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
|
||||||||
肥城市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05个行政村(居),户籍人口98.58万人,是远近闻名的“佛桃之乡”。截至目前,农机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38%,其中,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在农机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粮食机械化烘干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市已有18家农机合作社购置了38台组粮食烘干装备,建成18个粮食烘干示范基地,大大解决了粮食晾晒问题,打通了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大幅提升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利农助工、一举多得的显著成效,推动了粮食干燥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一、发展背景 肥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种植面积6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机合作社、粮食种植合作社、农机种粮大户进行粮食种植,稳定粮食生产成为政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全市280多家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作为种粮大户,种植面积达8.5万亩。从粮食种植的规模来看,大部分面积在100—500亩之间,一般小麦亩产在55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在650公斤左右。2014年之前全市无粮食烘干设备,粮食晾晒全部采取日照和风吹自然干燥方式。粮食储存以农民家庭存粮、“两代一换” (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兑换)、国有粮食企业存粮三种主要形式,比例分别为10%、60%、30%。 由于受晾晒干燥条件的限制,农机合作社等种粮大户大多都是在乡村公路上解决粮食干燥的问题,既不安全又对粮食造成了污染。在储存方面,农机合作社、粮食种植合作社粮食种植几百亩单季产量在上百吨,个别合作社储存设备仅能储存几十吨,远远不能满足粮食丰收后的储存需要。同时,由于在储粮方面投入不够,储存设备陈旧,大多数储存环境不能做到密闭、防虫、防鼠,有的未做底部铺垫或架高,致使堆底吸潮霉变,有的粮食质量不能达到等级高、水分低、杂质少的要求,损失损耗相当严重。每年,肥城市农村储粮损失率在6%—9%。2011年秋季王瓜店瑞丰农机合作社600亩的玉米喜获丰收,可由于遭遇连阴天,晾晒无法解决,霉烂的玉米占比7%,又因在村级道路晾晒被车碾压造成玉米品相差每斤压价0.03元,当年收入损失达8.05万元。2013年由于晾晒场地和烘干设备的限制,肥城市汇鑫源农机合作社的损失至少在20万左右。 2014年7月,山东省政府召开了“关于加快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的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开展粮食干燥与储存情况调研的通知》,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也在下基层调研时强调:山东省将加大粮食烘干机械补贴力度,提高烘干机械补贴比例,探索实施粮食烘干作业环节补贴。按照省市的指示精神和要求,肥城市农机部门紧紧把握这一发展良机,提高认识,强化措施,下决心全力做好粮食烘干设备的推广示范,努力提升粮食生产最后一个环节的机械化程度。 二、基本情况 2014年上半年,按照省、泰安市农机局工作部署,肥城市农机局组织部分镇街农机站长、12家基础好、规模大、有发展前景的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到安徽省芜湖市中联重科(原奇瑞重工)粮食烘干机械化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全面了解粮食烘干机械装备的工作原理和加工制造工艺等。观摩粮食烘干机械化作业流程后,大家深受启发,有4个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现场签订了购买合同。在全市农机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建成安庄镇地龙农机合作社、孙伯镇万马农机合作社、石横镇汇鑫源农机合作社、王瓜店瑞丰农机合作社4个粮食烘干示范基地,其中,万马农机合作社联合中联重科创建了“中联重科谷王粮食烘干泰安示范基地”。四个基地的建成,当年粮食烘干量达2万余吨,实现了肥城市粮食烘干机械化的零突破,为我市粮食烘干推广工作的全面开展积累了经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5年以来,肥城市农机部门趁势而上,继续引导农机合作社应用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目前,肥城市又建成了瑞鑫农机合作社、顺丰农机合作社、盛农农机合作社、利国粮食种植合作社等14个粮食烘干基地,总数达到了18个,粮食烘干装备达38台组,示范基地分布在王瓜店、石横、安庄、孙伯等10个镇街,基本实现了粮食种植区域的全覆盖。烘干机械装备型号分别是5HRX-15、5HRH-15、GNF-150、HG-150 、HGJ-200型,谷物烘干机械总吨位14.35万吨,玉米总产30.84万吨,全市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率达46.53%,基本实现了让农民吃上新鲜的不落地粮食的目的,合作社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测算:粮食通过机械化干燥,杂质少、品相好、无霉变、价格高,每亩增值70元,加之机械烘干节约成本每亩70元左右。全市每年通过机械化干燥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3900万元。 另外在粮食烘干机械推广应用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2015年,肥城市金塔机械公司研究制造了HGJ-30、60、100、200等型系列粮食烘干塔。该烘干塔是HGJ-200型连续循环式,烘干效果相比其他烘干形式更好,收益更高。当年利国粮食种植合作社投入使用该公司制造的单台组日烘干量200吨的烘干装备,年收益超过200万元,极大了促进合作社发展。到目前,粮食机械化干燥已成为肥城市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加快了“机器换人”步伐,又带动了工业企业及粮食运输业的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是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粮食烘干设备是新投入使用的农机装备,为打消合作组织购买设备一次性投入大、收回成本慢的顾虑,肥城市农机部门积极为农机合作组织和粮食烘干生产厂家牵线搭桥,商量洽谈购买设备优惠事宜。2014年共为合作社争取三个优惠政策,最高让利达2.5万元。2014年以来,还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方面,将粮食烘干设备列为补贴重点优先考虑,按照政策要求的最高额度进行补贴,应补尽补;同时,在2014、2015年实施的全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中,把粮食烘干作为主要作业环节进行补助。这些利好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搞好全程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合作社规划、设计粮食烘干基地建设,指导合作社合理购置、科学选择节能高效的烘干机械,并协调国土、电力部门,为基地建设争取解决用地和用电问题;为提高粮食烘干设备的利用率和合作社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期间及时引导合作社拓宽市场范围,为周边镇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合理收取烘干费用,同时鼓励合作社与畜牧饲养企业、粮食深加工企业加强合作,及时将烘干的粮食外销,确保烘干效益最大化;为让合作社踏踏实实搞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肥城市把农机合作社纳入中小微企业范围进行重点帮扶,在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一方面,组织有购买烘干设备意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经营企业到粮食制造生产企业和使用烘干设备的合作社参观,调动农机组织、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另一方面,借助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加大对粮食烘干技术好处、优势的宣传推广,重点算好粮食丰产与损失正反两面的经济效益账,提高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同时,粮食烘干示范基地见成效后,大力宣传成功经验,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粮食烘干技术快速发展。 五、问题不足 一是筹资难,一次性投入大。装备种类多、补贴范围小,补贴拉动力度不够。一组完整的粮食烘干机械装备需要有场库房建设,配套脱粒机、清选机、粮储仓、升运机、配电室、控制装置、烘干炉、电机装载机等附属装备,所以一次性投资较大,目前购置补贴仅对主机进行补贴3-10万元不等,烘干作业无补贴,大部分合作社望而却步。 二是用地难。场地建设用地审批难。虽然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于2015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农民合作社设施用地的意见通知》,但因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控制等因素很难找到合适的建设用地,影响了粮食烘干机械的推广进程。 三是用电难。粮食烘干用电大,所以需要变电室。一般建在离村较远的位置,审批安装及用电定价存在较大困难。 四是装备需优化。目前的粮食烘干装备需优化改进,要涉及安装电子设施,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自动化的控制能力。 五是认识不足。虽然粮食烘干技术利国利民,利绿色利发展,但受制于人的传统观念,广大的农户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六、发展思路 一方面,巩固提高,优中选优,建好示范点。现有的18家粮食烘干基地38台组烘干机有8个厂家生产的9个品牌,在近2-3年的使用过程中各存在优缺点,每个基地经过多次的“调试-使用-改进-使用”已全部掌握了各自品牌的实用规律,极大地发挥了各自烘干机组的效率。作为农机管理部门,我们在巩固提高现有烘干机组的基础上,甄别我市气候类型、农业生产实际、粮食区域布局状况,优中选优,遴选出适合我市实际的几款类型,建好示范点。
另一方面,行政推动,形成合力,培育发展点。为加快培植粮食烘干产业基地,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各级财政项目试点资金安排上,优先向农机合作社等粮食烘干基地倾斜,形成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合力,发挥各粮食烘干基地的积极性,引导全市18家粮食烘干基地开展粮食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向粮食产业化、有机化、精深化发展,培育桃都“鲁西南”粮食烘干生产大市场。到2020年,全市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突破50%,全力推进加快农业机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和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