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小型农机研发使用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政策期盼 |
||||||||
|
||||||||
近年来,东平县农机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花生、大蒜、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得到大面积推广;设施农业、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产业机械化全面推进,促进了农业机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09.1 万千瓦,拥有拖拉机 1190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 4474 台,拖拉机配套各类农具达到了20473台(件),配套比1:1.8 ;小麦收割机2496台,玉米收割机1241台,植保机械189台(其中无人植保机58台)。 小型农业机械的现状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很大 程度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普及率的持续提高。但是我们所说的农 业机械化大多数是指大型的农业用机械,而对于小型农业机械 的关注程度却是少之又少。 (一)小型农机需求 1.小型农业机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但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这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具体而言,对于山区乡镇实行机械化存在以下困难:一是地势高低不平。二是地块狭小、不规则。三是山区崎岖不平。不利于大型农机的运用。在这一 自然条件下,农业基本都依赖 小型机械或人工进行农业生产,而尽管是在大型农机高度普及 的平原地区,在山区田间管理这一环节依然依赖小型农机。 2.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土地政策,制约了土地规模化以及集约化,农机小型化与这一 土地政策是相适应的。此外,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不算高,对 于偏大型机械的负担有一定压力,而对小型机械购买则能够承 受。 3.经济作物需要小型农机,大棚蔬菜,大型农机无法展开作业,适合小型农机进行作业。 4、适用于水产、畜牧、蔬菜、花生、大蒜、设施农业等行业需要的小型农机品种少、农机农艺结合上欠缺。 (二)小型农业机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化率虽然实现快速发展,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还存在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制约瓶颈依然突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小型农业机械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机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机械故障发生率较大,不能长期使用,这无疑会降低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开辟农用机械市场的期望也就越来越远。
2、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但是在山区,农业基础薄弱、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较困难、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因素还极大地制约着农业机械推广事业的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仍存在诸多问题。 3、行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 小型农机制造行业未能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应有的重视,政 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企业发展的正确引导也不到 位。尽管中央政府逐年加大农机的购机补贴的幅度,但小型农 机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排除农机产品之外。在整个农机行业中,小 型农机所占比重、地位和贡献均处于落后状态。 4、生产隐患 目前,小型农用工程机械主要是一些小型私营企业生产, 这些企业多处在农村、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对农民的要求反应 及时,产品改进快,但过于追求低价位,生产中大多采用报废 汽车底盘,选用非正规厂家的简易液压元件,结构件也缺乏合 理的技术设计,生产装备比较简陋,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5、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东平县的农机装备结构属于家家有农机、户户小而全,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产前、产后全程农机化的大型、高效、复合型粮食生产机具较少。主要农作物生产机具较多,而经济作物生产机具发展滞后。同时农机装备质量不高,导致使用寿命较短,群众利益受损。 6、土地分散限制农机发展。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 7、农机农艺缺乏全程融合。在农机农艺融合上,长期困扰农机化发展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还存在农艺、农机技术统筹研究不够严密,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8、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统筹化,最大效益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中,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也存在短板与不足,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流转、托管土地未形成有效机制;二是农机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发展后劲受阻;三是农机合作经营主体结构不够紧密,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未有效形成规模化,规范化运行受到限制,作用发挥不够。 (三)小型农业机械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大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政策补贴力度 ,小型、小批量农业机械迟迟不能深入到农业生产第 一线,是因为与其较大型农业机械比较而言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 图,导致市场上缺乏理想的种类齐全的小型农机具。仅有的少 数小型农机经销商又缺乏对相应配套机具的重视,最终使得小 型农业机械无法进一步打开农业市场。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 小型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而推进小型农机的普及。 2.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产品 依靠科技创新,重点开发适合丘陵山区的耕作、插播和收 获机械。在突出农机小型化的同时,又要提高单机的作业效率 和复合作业率;采用新型材料、复合材料解决小型农机强度 差、刚度差、寿命短的问题;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有要采 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提高农机产品的可靠性。 3.加大对小型农业机械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 要使小型农业机械得到普及,对农机的质量监管和销售监 管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 购买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整个小型农业机械 行业的健康发展。 4、农机管理信息化。推广使用手机APP开展远程农机补贴申请办理,探索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管理,实现购机者在家即可办理补贴申请手续和查询补贴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补贴金额等信息。 5、推广“互联网+农机”让农机应用智能化。在农田种植过程中缺乏不仅缺乏劳动力,而且作业效率低下,慢慢的就出现了农田承包制。而随着农田承包制经营趋势的发展,一大批新型农业机械应运而生,积极推广应用农用航空机械、远程遥控无人机植保作业。积极推广华测导航系统,实现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 6、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一是发挥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发改局(粮食)、农机发展中心、水产业发展中心、畜牧服务中心等部门、单位职能作用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二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用足用活政策,实现农机更新换代,加快智慧农机、大马力农机、高性能、特色、复式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力度;三是推进农机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型升级,由综合性农机合作社向趋向专业化合作社转变,有多面手向单打一方向转变,加快专业化服务建设;四是支持农机融资租赁发展;由政府协调、制定出台权属清晰的土地经营权、农机具入股、抵押贷款的政策,解决农机合作经济组织资金难的问题。 7、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必须打破目前农村分散流转、托管耕地的局面,强制性实现农村耕地以村委会所有权人整体向外承包、流转、托管,从根本上实现土地“三权分置”。 8、健全机制、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是加强农机、种植、畜牧、渔业、种业、农产品加工、科教等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产学研推用多部门联合攻关、品种栽培养殖装备多学科协同联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集成配套融合研究应用。二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落实农机、农艺融合的基本要求,围绕品种栽培养殖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动种植、养殖和产品初加工方式的改进,制定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养殖工艺和机械作业规范,构建区域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加快推广。 9、支持激励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建设。一是提高农机补贴政策的使用效益,呼吁上级将每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拿出一定数量小型农机作业补贴资金;同时,对于承担创建全程机械化创建和“十统一”服务的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建议县政府可出台在涉农整合资金中列支主要生产环节作业补贴项目给予扶持。二是建立农机技术人才培育机制。将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培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积极开展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提高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提供农机经营主体人才做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
![]() ![]() |
||||||||